
名利之后的執念
09-06
有人問某一企業家,你什么都有了為什么還在奮斗。那個企業家想了想說:為了死時更有尊嚴。世上大多數的人從事的職業或者事業不是自己喜歡的。由于生存的選擇不得不做當下的事。其實,企業家創業也是一樣。我相信許多企業家的從初的夢想未必是做企業,機緣巧合或者別無選擇不得不創業。“什么都有了”,僅是一個人的生存視覺的問題,放在企業家層面卻需要重新解讀。
企業家面臨的挑戰就是在確定的現在與不確定的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決策就是選擇,選擇就容易產生焦慮。當我們平靜思考那些長期不倒的企業家,發現這些常青樹之所以“常青”,是他們都經歷了一個奇特而又平凡的成長過程——長期執著于自己的理念與人格操守,在各種誘惑與機會中平衡著自己的取舍。王石于汶川地震中不當發言后的羞澀道歉,柳傳志說“強者都是善于管理自己的人。人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張瑞敏的“企業越大,我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曹德凎堅決將自己四十億的股票成立私人基金的執著,都體現了他們心智的成熟和閱盡繁華后的人生洞察。
由于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時間有限,中國的企業家不足以證明的話,我們將目光擴大到國際上就會發現更有說服力的案例。日本的稻盛和夫與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被日本稱為“經營四圣”。和其他三個人不同的是,稻盛和夫有自己鮮明的哲學。他用40年的時間一手打造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并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給員工,退休后皈依佛門。在他看來,公司營運的目標不是為了回報股東,不是為了客戶的利益,而是為了員工的幸福。公司無論大小,只要員工心有所屬,就能釋放全體員工的能量。因為員工在現場,在一線,是利潤的起源,奉行先員工再客戶,后股東的順序,員工就會非常的敬業。稻盛和夫認為人生和經營是相同的,人生哲學就是經營哲學,并著有《人為什么活著》、《活法》等探討人生哲學的著作。或許,在很多人的眼里,稻盛和夫不是一個哲學家,但是有了兩個成功的企業做依托,稻盛和夫的哲學就有了說服力。
“我生來一貧如洗,但不能死時仍舊一貧如洗。”這是曾經掀起“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索羅斯的座右銘。這位在全世界名聲并不好的經濟學家的理想并不是當經濟學家,而是哲學家。21歲時讀了波普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之后就拜在波普的門下,寫了一本《意識的負擔》,想留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書碰壁后轉向賺錢。索羅斯卻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并且在股票、證券、貨幣市場上測試自己的理論。他認為金融市場不是由理性支配,而是由羊群心理支配的。只要知道如何操縱羊群,就能成功。
英國有一句諺語“遠大的希望造就偉大的人物。”同理,遠大的希望也能造就偉大的企業。“有錢并不算什么,有思想才是重要的。”索羅斯功成名就后的感慨代表了一大批成功人士的心聲。另一方面,也只有如此成功的人才能發出這樣的感慨。因為在他們心目中,企業、著作、經商都只是實現他們理念的手段,是檢驗理念的工具。他們內心深處還是對人生的探索,對“道”的追求,對原點的思考……在他們看來,這些思考不但有必要,而且有意義。